网上科普有关“蜻蜓生活小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蜻蜓生活小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有关蜻蜓的知识20字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解释 蜻 qīng〔蜻蜓〕昆虫,捕食小飞虫,是益虫。幼虫称“水虿”,生活在水中(有的地区称“蚂螂”),如“蜻蜻点水”(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笔画数:14; 部首:虫; 1、蜻蜓 造句:研究者将野生蜻蜓幼虫放进装有鱼类或昆虫类捕食者的容器中,具体的安放位置是在水下的笼子里,这里有绝对的安全保障,但同时幼虫们也能够看见并嗅到它们的天敌。 解释:昆虫,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生活在水边,捕食蚊子等小飞虫,能高飞。
雌的用尾点水而产卵于水中。幼虫叫水虿,生活在水中。
是益虫。 2、蜻蜓点水 造句:用手轻轻的摩挲她的面颊,用手指抚弄他的头发,来一个轻轻的拥抱,温柔的握紧他的手,或是一个蜻蜓点水的吻。
典故: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有关蜻蜓的知识
蜻蜓的习性: 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
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
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
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
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3.蜻蜓的知识有哪些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
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
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
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
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外形特征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
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咀嚼式口器发达。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
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
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 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
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
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
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
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幼虫以鳃呼吸。
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
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
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
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
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
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
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
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
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产卵方式有两种。
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
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
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
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
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
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年幼的蜻蜓——称为幼体,有时称为若虫——是水生动物,和成虫在空中的情形一样,是水中专门的捕食者。功能上无翼的幼体在颜色方面通常是斑驳或黯淡的,与生活环境中的沉淀物或水生植物颜色一样。
它们的突出双眼类似成虫,但拥有成虫所无的惊人解剖结构。这称为「面具」,是幼体第三对口器的融合体。
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时收在头部和喉部之下。面具尾端是一组牙状的夹子,用来抓住蠕虫、甲壳动物、蝌蚪、小鱼等猎物。
不同种类的蜻蜓幼体。
4.你知道关于蜻蜓的其他知识吗
1、生活习性:
蜻蜓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其幼虫(稚虫)也需要在水中发育。
蜻蜓除了捕食其他各种昆虫外,在种与种之间还具有成虫相互残食的习性。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猛抓住猎物,其脚上长有的大量粗毛,可以帮助它抓紧猎物,令其无法逃脱。口器也相当发达,可以撕咬猎物,方便进食,并能够在30分钟内吃光与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
2、蜻蜓翅膀:
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3、分布:
主要包括农田附近的河流、水井等,其特点是水的流速相对平缓,流域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及浮游动物,可供蜻蜓的取食的食物也较多,其种类、数量也相对来说比较多。
扩展资料:
蜻蜓的价值:
1、首先其幼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水生生物,可以对水环境污染进行监测;
2、有些种类体内含有一些活性物质可作为药用材料;
3、又由于其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等,因此在食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4、其外形优美也可作为收藏或者观赏。
5.关于蜻蜓,你还了解那些知识
蜻蜓 (Dragonfly)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徵。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后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 *** 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6.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
蜻蜓的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膀,每只翅膀都有独立的肌肉来控制,所以,蜻蜓在飞行中可以向前,向后,垂直飞行,也可以突然加速。
蜻蜓的眼睛是由成千上万个复眼构成的,并随头部而转动,因此视野很广。 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蜻蜓小宝宝刚出生后还不能飞行,要在水里捕食 水中的小虫为生,要经过几次蜕皮后,才能在空中飞行滑翔。
资料 蜻蜓(Odonata)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腹部细长,雄 *** 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
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 形态特征 体长 20~150毫米。
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
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
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
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
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 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
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
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
跗节 3节。 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
雄性在性成熟时,把 *** 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
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习性 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
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
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 半变态。
绝大多数稚虫水生,稚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 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
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
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
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
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
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
7.蜻蜓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蜻蜓经常出现的地方就是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当然,它们还常出现在国画、油画、散文、**、医药和动漫等领域,为我们熟知的昆虫。
外形特征
蜻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幼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蜻蜓成虫与其幼虫的构造颇为一致,但大小差别却有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到最大的19.3公分。
分布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生活习性
蜻蜓通常生活在池塘或河边,幼虫在水中发育。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蜻蜓种类不超过5000种。
蜻蜓还处在幼虫时期是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蜻蜓幼虫成长到最后一龄时,体内的器官也已经发育成熟,几天后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由于蜻蜓“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
8.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挺有趣的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别名:猫猫丁、 *** 洋、丁丁猫(这是四川有些地方的方言叫法)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于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
豆娘亦是蜻蜓目的成员,但它属于均翅亚目(Zygoptera)。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征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
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后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
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着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
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
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
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
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
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
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
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
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
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
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
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
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于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
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
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交配的姿势独特。
雄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通过它的动作诱引雌体将其腹部前弯,接触到雄体腹部基部的交尾器。交配时多降落地面,但亦可在空中进行。
交配时间数秒至数小时。交配后雌体立即产卵,或经数小时、数天后产卵。
产卵方式有两种。产卵器发达的种类把卵产在水中或水上的植物组织内或其上,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可浸在水中达1小时以上。
无产卵器的种类把卵从腹部末端洗落在水面上。有几种产卵在流水中,但有黏附或缠结装置,可防止被冲往下流。
成虫需有温暖的气候、食物和适于产卵的水体才能生殖。鱼、鸟会捕食蜻蜓幼虫,幼虫间也互相残食。
羽化时可能被鸟和小型鳄类捕食。但成虫在离开羽化场所后几无敌害,飞行迅速灵活,差不多能避开所有敌害。
温带地区的种类多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可达1?5年,成虫期寿命仅数周。 蜻蜓是少数在民间文学及艺术中占重要地位的昆虫之一。
俗语常称之为螫马虫,或「魔鬼补衣针」。在日本,蜻蜓受人尊重,有本杂志『蜻蜓』专门刊载有关蜻蜓的生物学文章。
蜻蜓目分3亚目∶1.束翅亚目((均翅亚目)Zygoptera,俗称豆娘)。二叠纪至今。
体小,飞行力弱。前后翅同形,翅基狭窄,形成翅柄。
两眼间距离大于一眼的直径。雄体有4尾突,雌体产卵管发达,稚虫有直形尾鳃。
现存17科。2.差翅亚目(Anisoptera,俗称蜻蜓)。
侏罗纪至今。体大,飞行力强,飞行动作灵活。
后翅基部宽于前翅,两眼间距离近或相接触。雄体有3尾突,雌体产卵器有或无,稚虫有直肠腮。
现存8科。3.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
主要繁盛于中生代。成体介于上述2亚目之间,稚虫似差翅亚目。
11科,但仅1科蜓科(Epiophlebiidae)现存。2种,甚相似,分布日本及尼泊尔高地溪流。
另4亚目已灭绝∶巨差翅亚目(Meganisoptera)、原差翅亚目(Protanisoptera)、原束翅亚目(Protozgoptera)及古束翅亚目(Archizygoptera)。 羽化的成虫颜色各异,色度从金属色到粉色不等。
和其他昆虫相比,其体型庞大,有些翼展达到16公分(约6吋),甚至最小的种类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极端敏捷的飞行动物以外,它们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虫之一。
蜻蜓翅膀肌肉在温暖时才能发挥最佳功能,而若有凉意,这种昆虫常在真正起飞前鼓翅生热。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为最有效率的飞行捕食者。
猎物通常是飞行的小虫,但有些蜻蜓经常吃掉本身体重60%的猎物。
植物科学常识大全
1.稀有动物有哪些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总数占世界的10%以上。
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中华鲟等160多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 1989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33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97种,二级保护动物238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长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暨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 *** 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四爪陆龟、鼋、鳄晰、世晰、蟒、扬子鳄、新疆大头鱼、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红珊瑚、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 。
2.有没有动物的秘密我要全部
动物奥秘文章列表 我国最珍、濒、特的十种野生动物是什么? 地球上物种数量究竟有多少? 骡子能生小骡驹吗? 水怪究竟是什么东西? 海中有怪兽吗? 小海豚能听懂人说的话吗? 鸳鸯为什么是最忠贞的伴侣? 鱼为什么要跳出水面? 鱼开膛后为什么还能游动? 鱼的身体为什么凉? 有能吃鸟的蜘蛛吗? 有能采花蜜的鸟吗? 萤火虫发光有什么秘密? 蚂蚁为什么要为死亡的同伴举行“葬礼”? 燕子为什么要在屋檐下筑巢? 鸭子走路为什么摇摆? 熊为什么能直立起来? 胸鸲为什么受英国人崇尚? 黄花鱼的头里为什么有石头? 花大姐是益虫还是害虫? 蝴蝶鱼为什么倒游? 蝴蝶翅膀上的奇妙图案有什么作用? 猴子为什么互相搔身子? 动物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 海鸥为什么总追着轮船飞? 鱼真的不睡觉吗? 鱼的祖先是什么样子? 鳄鱼一次下多少蛋? 蝴蝶怎样找到花? 燕子怎样筑巢? 为什么远古动物比现在的大? 为什么动物要冬眠? 孔雀为什么喜欢开屏? 用乌贼喷出的“墨汁”能写字吗? 虾为什么总是弓着身子? 螃蟹的大螯有什么用? 为什么说鱼类是两栖类的祖先? 为什么说中华鲟是鱼类的活化石? 长颈鹿怎么睡觉? 蟑螂的寿命有多长?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来源于动物世界 。
3.动物知识
据《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记载,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是动物中当之无愧的老寿星。
动物的寿命
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可能是龟。1737年、科学家们在印度洋的一个岛上捕获了一只象龟,据鉴定它的年龄当时是100岁左右。这只龟被送到英国,在一个动物园又活了很长的时间, 20世纪20年代还生活在那里。假如捕获这只象龟时动物学家的计算是正确的话,这只象龟的寿命大约在300多岁。鱼类的寿命都是很长的, 1794年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湖里捉到一条狗鱼,它的鳃盖上穿着一个金环,上面刻着:“沙皇鲍利斯放生”。沙皇鲍利斯生活的年代是1598~1605年,这条狗鱼在湖里生活了200年左右。可是许多现代专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狗鱼只能活70~80年。现在科学家们已研究出一种从骨胳和鱼鳞上的年轮来确定鱼的年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已测出大白?能活100多年。人工饲养的鱼就比较好确定它们的寿命了,如人工饲养下鲶鱼能活60岁,鳗鱼能活55岁,金鱼能活30岁。
两栖纲动物中的鲵的寿命非常长,在人工饲养下它能活130岁,鸟类中渡鸦比较长寿,在人工饲养下能活70岁,雕也是长寿者,在人工饲养下能活到80岁,鹦鹉也许是由于性情开朗的缘故,能活到100岁左右,家禽中的鹅能活到40岁,鸡可活20年,家鸽能活到30岁,无脊推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可能要算是软体动物巨砗磲,能活80~100年。
4.动植物的全面知识
鱼类 特征:水栖动物(只能生活于水中)。
皮肤有鳞片覆盖,属变温动物。具有鳍(可以水中游动),用鳃呼吸的变温动物。
体外受精,主要为卵生,部分为胎生及卵胎生。 鱼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别 软骨类例:鲨鱼 特征皮肤坚韧,有极细小楯鳞,无鱼鳔,尾鳍上下不对称,有五对鳃,没有鳃盖。
硬骨类 例:马口鱼 特征:骨骼为硬骨,皮肤有许多黏液腺,为骨鳞片所覆盖,有鱼鳔。两栖类 (Amphilia) 特征: 需在水中渡过其幼年时期。
具有适应陆生的骨骼结构,有四肢,皮肤湿润,有很多腺体。 身体无鳞片或体毛。
舌分叉,倒生,能向外伸展。 鱼类 交配及受精在水中进行。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则用皮肤,口腔内壁及肺呼吸。 两栖动物的分类 无尾 例:蟾蜍 特征: 有适应陆上生活的骨骼系统,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前肢四趾,后肢五趾, 趾间有蹼.后肢适用于游泳及跳跃有肺,但主要呼吸器官为口腔内壁及皮肤. 有尾 例:蝾螈 特征: 有适应陆上生活的骨骼系统,为身体细长之有尾水陆两栖类. 无足 例:鱼螈 爬行类 特征:陆生动物.皮肤有鳞片或盾片覆盖. 具有防水外皮,水份散失. 属变温动物(靠外界的温度或热源来改变其体温).主要分布在地球较温暖的地区.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在陆地产卵,卵有防水外壳包裹. 爬行动物的分类 testbyfindwo 有足类 例:乌龟 特征: 有坚硬的外壳.上下颔不具齿,但有角质鞘.卵生.可分陆栖,水栖或海洋生活. 无足类 例:眼镜蛇 特征: 无四肢,肩带及胸骨.不具活动的眼脸及外耳孔.舌头末端分叉,伸缩力强.皮肤有鳞片,可吞咽比自己身体直径大的猎物.蛇的器官俱备特化成长形,左肺退化.蛇会定期蜕皮,能使自己不断进行成长,便于繁衍.鸟类 特征: 全身披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形,有角质的喙. 眼在头的两侧,颈部长而灵活可270度转. 前肢特化成翼,后肢有鳞状外皮,具四趾. 恒温动物(能通过自身的生理过程产生热量,即使外界温度很低,他们也能维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平均体温比哺乳动物高出10度左右(平均42度). 卵生. 1.主要特征 (1)体表被羽毛,有翼,能飞翔。
皮肤薄而软,便于肌肉的剧烈运动。 (2)新陈代谢旺盛,体温恒定。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恒温减少了动 物对外界温度条件的依赖性,获得夜间活动的能力和在极地大陆上存活的能力。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鸟类的大脑、小脑、中脑都很发达。
大脑半球较大,这主 要是由于大脑底部纹状体的增大。在鸟类,纹状体是管理运动的高级部位,也和一些复杂的生 活习性相关。
实验证明:切除鸟的一部分纹状体后,它的正常的兴奋和抑制就被破坏,视觉受 影响,求偶、营巢等习性丧失。鸟类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 协调和平衡相关。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筑巢、孵卵和育雏)。 2.鸟纲的分类 (1)平胸总目 主要特征是:后肢强大,胸扁平, 无龙骨突,不具飞翔能力;羽毛分布全 身,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 钩,因而不形成羽片。
常见种类有鸵鸟、见雏鸟。 (2)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
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 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定,羽片窄),均匀分布于体表。
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馍, 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
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 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
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划水有关。游泳快速。
该目分布限在南半球。代表为王企鹅。
(3)突胸总目 通常翼发达,善于飞翔,龙骨突发达,最后 4~6 枚尾椎愈合为一块尾综骨。一般具有充 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
雄鸟绝大多数不具交配器官。 该总目的鸟类种类繁多,为了研究方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它们的类群。
一个方面是根据生态类型分为游禽、涉禽、鹑鸡、鸠鸽、攀禽、猛禽和鸣禽七个生态类型。 游禽:喙扁阔或尖长,腿短而具蹼,翼强大或退化。
涉禽:喙细而长,脚和趾均很长,蹼不发达,翼强大。 鹑鸡:啄短而强,足和爪强健,翼短圆。
鸠鸽:喙短、基部具蜡膜,足短健,翼发达。 攀禽:喙强直,足短健、对趾型,翼较发达。
猛禽:喙强大呈钩状,足强大有力,爪锐钩曲,翼强大善飞。 鸣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细,翼较发达。
另一个方面是根据形态结构特点分成若干个目来进行研究。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目。
鹈形目:四处向前,处间具全噗;嘴端成钩状,具发达的喉囊,雏鸟属于晚成鸟,游禽类, 如鸬鹚等。 鹤形目:颈长、喙长、腿长、趾三前一后,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鸟属晚成乌,涉禽类, 常见种类有白鹭等。
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边缘具栉状突起;腿短后移,趾三前一后,前趾间具蹼, 雄性翼上常具翼镜;雄鸟具交配器;雏鸟为早成鸟,游禽类。常见种类有天鹅、绿头鸭。
隼形目:嘴具利钩,爪发达,飞翔力强;视觉敏锐,猛禽类,雏鸟为晚成鸟。常见种类有 鸢、红隼、金雕等。
鸡形目:体结实;喙短,为圆锥形;翅短圆,善走;雄鸟头顶有肉冠,羽色鲜艳;繁殖期 行为复杂,鹑鸡类,幼鸟属早成鸟。如褐马。
5.兔子知识
兔,俗称兔子,是哺乳类兔形目、草食性脊椎动物。
兔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四,对应地支中的卯。 兔形目:兔形目是哺乳动物的一个目,有两个科Leporidae(野兔和家兔)以及Ochotonidae(鼠兔)。
兔子眼睛的颜色与它们的皮毛颜色有关系,黑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灰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白兔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白兔眼睛里的血丝(毛细血管)反射了外界光线,透明的眼睛就显出红色。
兔子的眼睛有红色,蓝色,茶色等各种颜色,也有的兔子左右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或许因为兔子是夜行动物,所以它的眼睛能聚很多光,即使在微暗处也能看到东西.另外,由于兔子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因此它的视野宽阔,对自己周围的东西看得很清楚,有人说兔子连自己的脊梁都能看到.不过,它不能辨别立体的东西,对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楚。灰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
小兔是有各种颜色的,它们的眼睛也是有不一样颜色的。那是因为它们身体里有一种叫色素的东西。
含有灰色素的小兔,毛和眼睛就是灰色的;含黑色素的小兔,毛和眼睛是黑的。小白兔身体里不含色素,它的眼睛是无色的,我们看到的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并不是眼球的颜色,所以它的眼睛自然就是红色的了。
关于生物植物小知识
1. 怎么写有关植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种子的萌发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一、充足的水分: 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少,一般仅占种子总重量的5%~10%,这样的条件使一切生理活动都很微弱。只有吸足水分,使种皮膨胀、软化,氧气才容易透入,呼吸才能增强。
一般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25%~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例如水稻为40%,小麦为50%、棉花为52%,大豆为120%,豌豆为186%。 二、适宜的温度: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
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
三、足够的氧气:一般种子需要空气中含氧量在10%以上才能正常萌发,含脂肪较多的种子比含淀粉多的种子需要更多的氧气,当含氧量下降到5%以下时,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如棉花、落花生或其ta 作物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或深藏于土壤深处往往不能萌发。
主要是因为得不到氧气。因此,播种、浸种过程中要加强人工管理。
播种后如遇雨,要注意松土,控制各调节氧气的供应,使种子萌发正常进行。
2. 有关生物科学的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四川省江油中学 杨艳丽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的叶黄素、橙**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
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
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 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5.“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明 《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
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 *** ,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生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35323437物发光的能量来自A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 元稹《菊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11小时以下的日照。
3. 关于一种植物的科普知识(300字)
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海洋生物环境是一个包括海水、海水中容解物和悬浮物、海底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在内的复杂系统。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目前海洋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之不致衰竭,以供人类永续利用。特别要优先保护那些有价值和濒临灭绝危险的海洋生物。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过度捕捞、偶然性的捕杀非目标允许捕杀的海洋生物、海岸滩涂的工程建设、红树林的砍伐、普遍的海洋环境污染,至少使世界上25个最有价值的渔场资源消耗殆尽,鲸、海龟、海牛等许多海生动物面临灭亡的危险。预计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
海洋保护的任务首先要制止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其次要保护好海洋生物栖息地或生境,特别是它们洄游、产卵、觅食、躲避敌害的海岸、滩涂、河口、珊瑚礁,要防止重金属、农药、石油、有机物和易产生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等污染海洋。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海水的自然净化能力,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人类对海洋的持续开发和利用。
1.有关植物的小知识
吱物(Plants)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植物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有动物没有的叶绿素和基质,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有细胞核,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些特例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些没有叶绿素,有别的光合作用元素,
植物有细胞壁,没有神经系统,没有感觉。分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万种。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但许多多细胞的藻类也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们与植物的最重要区别就是水生和陆生。我们可下这样一个定义;植物是适于陆地生活的多细胞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由根、茎、叶组成,表面有角质膜、有气孔、输导组织和雌/雄配子囊,胚在配子囊中发育。这些重要区别说明植物与藻类十分不同,因此五界系统中把藻类列入原生生物界。
2.生物小常识
1.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 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
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3. 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
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
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4. 为甚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
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 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
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6. 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
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7. 为甚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
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8. 为甚么驼鸟不会飞? 身型庞大的驼鸟类的一种,但它们却不会飞上天啊!这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们的羽毛都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驼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平平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
驼鸟生活在非洲,由于长期居于沙漠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便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9. 为甚么罐头里食品不容易变坏? 午餐肉、豆豉鲮鱼、茄汁豆。
都是美味的罐头食物,它们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变坏。
这因为罐头是密封的,细菌便无法进入。 人们在制造罐头食品的时候,把罐头里的空气全部抽出,然后把它封口。
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里面的食物沾上少许细菌,它们也无法生存或繁殖啊! 10. 为甚么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哭个不停? 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不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开心,而是他们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第一口的空气呢! 当婴儿离开妈妈身体出生时,他们吸进的第一口空气会冲到喉部去,这会猛烈地冲击声带,令声带震动,然后发出类似哭叫的声音。 11. 为甚么蜥蜴的尾巴断落后仍然不断弹跳着? 为了保护自己,很多蜥蝪也利保护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当受到袭击时,尾巴更会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断落。
基于断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经活着,它会不断弹跳,从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脱。别以为他们的生命会这样完结,其实只需多个月,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继续生活。
12. 为甚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别看轻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同时,它的尾巴正发挥很大的功用。它能够令松鼠在树上跳跃时得到平衡,避免掉下来受伤。
此外,这条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发挥保护的功用,紧紧围着松鼠的身躯,既方便,又实用。 13. 为甚么人的大拇指不可以有一或三节? 一般人有五只手指,而手指的长度各有不同。
但是,有没有人察觉到,除了大拇指外,其它手指也有三节,而唯独大拇指只有两节呢? 原来,它的节数正好配合其它四指。要是三节的话,大拇指会显得没有力,以致不能提起较重的物件;要是只得一节,它便不能自如地与其它四指配合抓紧东西! 14. 为甚么自己搔自己时不感到痕痒? 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
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 「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痕痒了! 15. 为甚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
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
3.二十条生物小常识()
1.植物的传染病大多数是由真菌引起的。
2. 按照茎的木质化程度与高度不同,可把植物分为4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
3.低等植物分为12门:蓝藻门、红藻门、绿藻门、裸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褐藻门、真菌门、轮藻门、细菌门、黏菌门、地衣门。
4.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是天鹅。
5.象的怀孕期要经过22个月。
6.海洋生物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99%。
7.人体最大的一对唾液腺是位于耳朵前面的腮腺。
8.婴儿的身体中大概有350块骨头。
9. 人体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
10.人体内共有600块肌肉。
11.胸腺只存在于人一生中的婴儿至青年阶段。
12.人的皮肤下的冷觉感受器往往比热觉感受器多一些。
13.指纹可分为3类:斗形;箕形; 弓形。
14.人的指甲由甲板、甲床、甲根3部分组成。其中甲床里有血管和神经。
15. 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16. 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17.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18. 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19. 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20. 为甚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4.急需20条生物小常识 快
1.植物的传染病大多数是由真菌引起的。
2. 按照茎的木质化程度与高度不同,可把植物分为4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3.低等植物分为12门:蓝藻门、红藻门、绿藻门、裸藻门、甲藻门、金藻门、褐藻门、真菌门、轮藻门、细菌门、黏菌门、地衣门。
4.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是天鹅。5.象的怀孕期要经过22个月。
6.海洋生物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99%。7.人体最大的一对唾液腺是位于耳朵前面的腮腺。
8.婴儿的身体中大概有350块骨头。 9. 人体脊柱有4个生理弯曲。
10.人体内共有600块肌肉。11.胸腺只存在于人一生中的婴儿至青年阶段。
12.人的皮肤下的冷觉感受器往往比热觉感受器多一些。13.指纹可分为3类:斗形;箕形; 弓形。
14.人的指甲由甲板、甲床、甲根3部分组成。其中甲床里有血管和神经。
15. 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
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16. 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
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17.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18. 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
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19. 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
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
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20. 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
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关于动物的科学小知识
柿子不能和螃蟹一起吃1)兔子用腿拍打地面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用后腿拍打地面的大多数是雄兔,这是它向雌兔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2)世界上最大的猴是狒狒,最小的猴子是倭狨.(3)狗快乐时,不停地摇动尾巴.狗愤怒时,就向后伸直尾巴.狗感到惊慌害怕时,就把尾巴夹起来.(4)豹在树上磨爪子.雄鹿在树干上蹭角,使角变得锋利.野猪经常在树上磨自己的长牙.(5)北极熊穿着厚厚的白色皮大衣.海豹和海象有厚厚的脂肪,可以保持身体的温暖.(6)"四不象"真正的名字叫麋鹿,是我国的珍奇动物.植物 Plants 起源 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
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 ,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蕨类植物 ,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蕨类植物绝种,代之而起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
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三叠纪)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并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形成茂密的森林。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白垩纪)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开始出现,于晚期迅速发展,代替了裸子植物,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时代。
现代类型的松、柏,甚至像水杉、红杉等,都是在这时期产生的。特点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
释放氧气后,剩下葡萄糖——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作为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所有植物的祖先都是单细胞非光合生物,它们吞食了光合细菌,二者形成一种互利关系:光合细菌生存在植物细胞内(即所谓的内共生现象)。最后细菌蜕变成叶绿体,它是一种在所有植物体内都存在却不能独立生存的细胞器。
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门,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树木。
植物之最 陆地上最长的植物 在非洲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参天巨树和奇花异草,也有绊你跌跤的“鬼索”,这就是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圈圈的白藤。白藤也叫省藤,中国云南也有出产。
藤椅、藤床、藤蓝、藤书架等,都是以白藤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白藤茎干一般很细,有小酒盅口那样粗,有的还要细些。
它的顶部长着一束羽毛状的叶,叶面长尖刺。茎的上部直到茎梢又长又结实,也长满又大又尖往下弯的硬刺。
它象一根带刺的长鞭,随风摇摆,一碰上大树,就紧紧的攀住树干不放,并很快长出一束又一束新叶。接着它就顺着树干继续往上爬,而下部的叶子则逐渐脱落。
白藤爬上大树顶后,还是一个劲地长,可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攀缘的了,于是它那越来越长的茎就往下堕,以大树当作支柱,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怪圈圈。白藤从根部到顶部,达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树还长一倍呢。
最高的树 如果举办世界树木界高度竞赛的话,那只有澳洲的杏仁桉树,才有资格得冠军。杏仁桉树一般都高达100米,其中有一株,高达156米,树干直插云霄,有五十层楼那样高。
在人类已测量过的树木中,它是最高的一株。鸟在树顶上歌唱,在树下听起来,就象蚊子的嗡嗡声一样。
这种树基部周围长达30米,树干笔直,向上则明显变细,枝和叶密集生在树的顶端。叶子生得很奇怪,一般的叶是表面朝天,而它是侧面朝天,象挂在树枝上一样,与阳光的投射方向平行。
这种古怪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气候干燥、阳光强烈的环境,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水分过分蒸发。中国最高大的阔叶乔木——望天树和擎天树 我国著名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密林中,在70年代发现了一种擎天巨树,它那秀美的姿态,高耸挺拔的树干,昂首挺立于万木之上,使人无法仰望见它的树顶,甚至灵敏的测高器在这里也无济于事。
因此,人们称它为望天树。当地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
望天树一般可高达60米左右。人们曾对一棵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望天树生长相当快,一棵70岁的望天树,竟高达50多米。
个别的甚至高达80米,胸径一般在130厘米左右,最大可到300厘米。这些世上所罕见的巨树,棵棵耸立于沟谷雨林的上层,一般要高出第二层乔木20多米,真有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气势!望天树属于龙脑香科,柳安属。
柳安属这个家族,共有11名成员,大多居住在东南亚一带。望天树只生长在我国云南,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树种。
望天树高大通直,叶互生,有羽状脉,**花朵排成圆锥花序,散发出阵阵幽香。其果实坚硬。
望天树一般生长在700-1000米的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形成独立的群落类型,展示着奇特的自然景观。因此,学术界把它视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
望天树材质优良,生长迅速,生产力很高,一棵望天树的主干材积可达10.5立方米,单株年平均生长量0.085立方米,是同林中其它树种的2-3倍。因此是很值得推广的优良树种。
同时,它的木材中含有丰富的树胶,花中含有香料油,以及还有许多其它未知成分,尚待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利用。由于望天树具有如。
6.有关植物的小知识
吱物(Plants)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
植物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有动物没有的叶绿素和基质,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有细胞核,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些特例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些没有叶绿素,有别的光合作用元素,植物有细胞壁,没有神经系统,没有感觉。
分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万种。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但许多多细胞的藻类也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它们与植物的最重要区别就是水生和陆生。我们可下这样一个定义;植物是适于陆地生活的多细胞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由根、茎、叶组成,表面有角质膜、有气孔、输导组织和雌/雄配子囊,胚在配子囊中发育。
这些重要区别说明植物与藻类十分不同,因此五界系统中把藻类列入原生生物界。
7.关于植物的小资料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
种子植zhidao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回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种子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借助光能及叶绿素,在酶的催化作业下,利用答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供植物体利用。
8.关于生物的小知识
1、苍蝇的平衡棒和复眼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引自)
2、蜻蜓的翅痣
蜻蜓的每片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漂亮的角质加厚部分,生物学上叫翅痣或翼眼,这就是蜻蜓用来克服飞行时产生"颤振"的装置,它起着飞行平稳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这块黑痣切除后再放飞,就会看到它飞得荡来荡去,没有原先那样平稳了。人们发现蜻蜓的这个秘密以后,就把它借用到飞机上,在飞机两翼末端的前缘,制成一块加厚区,或者加上"配重"装置,这样就消除了有害的"颤振"现象。
(引自百度百科)
关于“蜻蜓生活小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崔曼]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yi360.cn/zsbk/202412-118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崔曼”!
希望本篇文章《蜻蜓生活小常识_1》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蜻蜓生活小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蜻蜓生活小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有关蜻蜓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