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央视 科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央视 科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对这个节目批评最多的就是故弄玄虚。有的网友说:这个节目除去广告不过20分钟,前18分钟都在误导观众,剩下2分钟再交代一个弱智的结论,或者干脆什么结论也没有,说一通“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等我们去探索”云云,节目就完了。一个节目平淡无奇也就罢了,偏偏让许多观众觉得受了愚弄,这就有点“神奇”了。
究竟是人性的缺失还是道德的沦丧?——资深网友肯定听过这句话,这是央视科普栏目《走进科学》里常用的开场白,它故弄玄虚的风格最初吸引了不少人观看,不过后面已经被网友识破了,走近科学体已经被大家玩坏了。
央视《走近科学》栏目1998年6月1日开播.在栏目的网页上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走近科学》定位于讲述新闻热点背后的科学问题;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社会生活中焦点、热点、疑点、难点及新现象的科学解释;科学事件的真实记录。引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引导观众走近科学。栏目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是“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虽然是一档科普节目,但是为了节目效果,这个节目走向了固定的套路——“开端一定要诡异,剧情一定要曲折,当事人一定要权威,结局一定要坑爹。”,对《走进科学》的调侃都变成了网友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了,各种“走进科学”式的标题或者段子满天飞。
好在网友的调侃大部分不是恶意的,回过头来看看《走进科学》,也很理解当时为什么走这种路线了——电视节目是给观众看的,21年前网络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内受众的科学水平也不高,直接搞硬核科普是吸引不了观众的,用一种充满悬念的方式来科普一些知识也很正常,寓教于乐。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把本来是公益性的科学栏目制作成猎奇的节目,是一件很令人没脸的事情。像一个小报或者地方的小电视台一样,完全以收视率为归依,斤斤计较,一点气度都没有,还不断为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沾沾自喜。这样的节目竟然有勇气自称“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吗? 这个节目毕竟都陪伴了大家很长的时光,所以希望节目主找好定位,多多自我反思与批评,争取让观众看到更科学,更寓教于乐的节目。
央视顶级医学科普节目《健康之路》,你如何评价?
哈喽大家好。近几年综艺节目可谓热火朝天,各大电视频道都被娱乐综艺节目霸屏。其实除了娱乐综艺,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欣赏的节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科普类综艺节目。
《走近科学》1998年6月1日开播,是中央电视台首个大型科普栏目。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作为主打栏目进入十套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近十年来《走近科学》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科技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表扬,已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
《奇葩说》?搞笑而有内涵,每期都会有讨论的话题,通过正反方辩手不同去诠释,有理性,有感性,有幽默,有可爱也有骚气的,看完能引发人的思考,也能学习多种角度的思维。
《柴知道》每周更新一次科普视频,创作者都是年轻人,视频的内容通俗,幽默。
《飞碟说》网络科普动画《飞碟说》是用动画对热点时事进行科普解说的视频新媒体.其作品文案通俗,善用数据;内容广泛,针砭时弊;风格鲜明,形象简约,是公认的网络视频百科,深受喜爱。
《挑战吧太空》这个节目是中国首档航天为题材的综艺,旨在传递航天精神、致敬航天精神,同时也是给普通大众一个机会,更直观地了解地球以外的神秘太空以及航天员们的生活,带动大家一起致敬航天精神,节目组真实模拟火星基地环境,让人与人工智能共同生存在一个环境中,难道只是为了协助志愿者工作吗?或许是在提醒大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有很大可能会代替传统劳动力,这就需要大家去思考去研究,未来人类的价值在哪里?
好啦,今天小编就分享到这里,谢谢。
开头恐怖片,中间悬疑片,结尾搞笑片,央视《走近科学》停播往事
科普大众,共享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但是,在我们生活之中,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所谓健康常识。它们以讹传讹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给群众造成了许多困扰。
这就需要权威的机构给以权威的结论。而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就是这样一档以关注大众身心、保健意识,致力于科普大众,倡导健康生活为主旨的谈话类服务的优秀节目。
在节目中,请到各大医院和相关病症的权威专家学者演播室现场开讲。每次围绕有关卫生与健康的一个主题,由嘉宾主持直接回答观众的问题。通过嘉宾主持深入浅出的介绍,对相关病症的产生、发展、治疗以及生活之中的保健预防都作了详尽的解释说明,而且同时进行科学的现场演示,解析健康的奥秘。
《健康之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普,特别是对如何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防病治病细节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包括:食疗、药疗、保健操、注意事项、生活妙招等等。《健康之路》的内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生活,致力于为大众传播最实用,最科学的健康知识。
这档节目深受中老年朋友的喜爱,《健康之路》贴心的服务,让人们走出误区,提高生活质量,远离疾病困扰。这也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23年前央视的一档科普栏目《走近科学》,在1998年首播后,很快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
2019年,《走近科学》停播。
几十年中,它成了70后茶余饭后的谈资,80后课间探讨的话题,90后童年的噩梦阴影。
《走近科学》节目组,硬是把这档科普节目,搞成了“开头是恐怖片、中间是悬疑片、结尾是搞笑片”模式,引起不少争议。
《人民日报》曾刊文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人民网指出:把公益性的科学栏目搞成一档猎奇节目,是一件很令人没脸的事。
但当《走近科学》停播之后,观众又开始怀念这档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节目。
“走近科学是我的快乐源泉。”
“虽然挺乱七八糟的,可我好像还是不想让它停播。”
“其实它挺好的,让我一个不敢看恐怖片的人觉得,有些事情没那么恐怖”
……
观众们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一边骂得痛快淋漓。
不得不说,这是一档奇怪的节目,有着一群奇怪的观众,哪怕《走近科学》如今已经停播,但它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就如《走近科学》主持人张腾岳,在《吐槽大会》中再次说出那句熟悉的句子:“我们怎么就伪科学了?”
01
1998年6月1日,央视出品了一档科普节目《走近科学》。
一开始,这档节目很正常,科普知识,介绍重大科技事件、政策和成果。
但知识点太硬,观众嚼不动。
2003年,《走近科学》因为收视率不佳而受到了黄牌警告,栏目的生存一度受到威胁。
于是就有了2004年该栏目的一次重大改版。
这次改版之后,《走近科学》开始变得奇怪起来。
为了提高收视率,保证栏目能存活,节目组选了一条靠悬疑、诡异、博眼球的道路。
往往用故弄玄虚的手法,利用恐怖的画面和音效、故作神秘的解说来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然后在最后的2分钟里,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观众聚精会神看了半天,最后发现自己被耍了。
有一期节目给人印象相当深刻。
2010年6月的一天,河北某县的一个村民,听到头顶有飞机飞过,抬头望去时,却发现一个闪着耀眼光芒的球状物体掉落下来,砸在了不远处的荒地上。
随后,一帮村民去一探究竟。
走近一看,原来掉下来的是两团冰球。
神奇的是,冰球呈淡蓝色,显得美丽而神秘,直径大小约为四十厘米,重达五十公斤,地上都被砸出一个大坑。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村民首先排除了冰雹,当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迷信的老人家说这是老天爷给咱们发出的警告。
上过几年中学的年轻后生说这是天外陨石。
最后大家请来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长者仔细看过之后,带着思索的表情表示:“这是无根水,要是每天吃一口,可以治疗百病。”
有胆大的村民,当场就舔了一口这坨蓝色的冰球,舔完之后还表示:“味道还不错,咸咸的。”
最终,村支书决定先将这些冰球拿回去冻着,等他联系专家再鉴定。
临走时,那位长者还敲下几块碎冰,带回家准备拿它做饭。
《走近科学》节目组接到村支书的电话,立刻联系了北京天文馆,馆长也不含糊,直接跟着节目组来到了村里调查。
天文台的专家,觉得这些物质可能来自外太空。
但实验室的专家否定了这一猜测,鉴定结果显示该物质并非来自外太空。
又有人猜测是不是外星球未被发现的元素,但检验发现该物质的组成部分,就是水和常见的无机物。
一时间,专家们和节目组的人,都陷入了僵局。
大家绞尽脑汁之时,一位曾在机场工作过的专家突然想起,飞机上乘客的排泄物,经过处理会成为冰块,并呈现蓝色。
最终鉴定结果显示:这是飞机上掉下来的人的排泄物。
但很多村民不相信这个结果,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无根水”,尤其是那个舔过冰块的村民,和拿冰块做饭的老者,对“无根水”一说深信不疑。
节目的最后称,因为这两坨冰球和飞机场的排泄物冰块体积差别过大,还是需要研究,随后天文馆专门保存了这些冰块,准备继续研究。
当时看完这期节目,正在吃饭的观众,心中五味杂陈。
想嘲笑那位舔冰的村民,却又发现自己也被节目组戏耍着看了大半天,只能心中暗骂,这都是些什么玩意?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某村全村处处“漏电”,哪哪一量都是220V的电压,连空气也带电,村民也开始出现头昏脑胀的症状。
专家调查一番无果,最后不经意发现,原来是试电笔坏了,测哪都显示220V。村民因为怕触电,精神高度紧张,所以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导致头昏脑胀的症状发生。
02
要是只有这些“未解之谜”,也不至于让很多小孩子看过之后吓得不敢睡觉,《走近科学》曾出过一系列“怪力乱神”的节目。
比如:
一个村子每到半夜时分,就会传出一阵阵怪叫声。大胆的村民找遍了整个村庄,也没发现怪叫的来源,村里老者说这里传说有异常凶猛的野兽出没,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节目组也是添油加醋,搞了恐怖音效,用了诡异滤镜,还分了上下两集。
看完上集的小朋友,吓得晚上不敢去厕所。
结果下集最后揭秘,原来是村里一个胖子睡觉打呼噜。
这找谁说理去?
还有:
一期节目讲“飞棍传说”,一开始称摄像头多次拍到了外星人的飞船,神乎其神、甚至分了上中下三集播出,最后发现是一只扑棱蛾子在摄像头前飞舞。
一期讲一个孩子被“鬼”附身,经常做出各种怪动作,翻白眼、咬人、像僵尸片中的僵尸那样跳着走路,村民害怕极了。
节目组把小孩拉去检查身体,结果也是一切正常。最后心理医生给出答案:孩子的父亲平时不关注他,他想靠这些怪动作引起父亲的关心。
还有好多期用“鬼”字做标题的节目,比如“半夜鬼拉灯”、发怒的“鬼火”、殡仪馆离奇事件、老屋怪影之谜等,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原因,被节目组包装一番后分集播出,往往能吓得人不敢睡觉。
“水怪系列”就更扯了,各种悬疑、各种推理、各种专家,最后发现三种可怕的水怪分别是“乌龟、水獭和一只废旧汽艇。”
是不是很像如今某音经常出现的“水猴子”,多亏有@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来鉴定网络热门生物。
其实回头想想,了解一定科学知识的人,看这些节目很扯,但还有很多没有多少文化、不懂科学常识的人,往往会将普通的事物看成是神秘现象,甚至是迷信传说。
《走近科学》那时候做的事,很像现在的科普达人做的事情,给大家普及一些常见的自然、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常识。
本质上也是为了破除迷信思想、只不过《走近科学》为了噱头,搞得有点夸张,堪称“标题党”的鼻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档下饭的搞笑节目。
03
2005年,改版后的《走近科学》,从以前没人看的节目,一跃成为收视率强劲的热门节目。到了2007年,《走近科学》已经站在了国内电视猎奇界的巅峰。
作家郑军曾描述《走近科学》的火爆程度:北方浴池的习俗,是在里面喝茶、打牌、吆五喝六,有次我走进一家浴室,里面却出奇地安静,仔细一瞧,原来大家正目不转睛 地看《走近科学》。
主持人张腾岳也跟着爆红。
尽管解说词冗长、但他眯着眼睛认真解说的模样,还是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喜爱。
张腾岳表示:“以前我家邻居都不知道我是央视的主持人,现在外面买个菜,卖菜大爷都找我要签名。”
节目风光了两年,但人们也受够了“标题党”的故弄玄虚,质疑声不断涌现。
连节目组的制作人张国飞都自曝:我们选题的标准,最重要的是选题要吸引人、然后是故事要曲折,接下来才是科学性。
基调是这样,节目最终呈现的结果自然就成了开始充满噱头,结尾莫名其妙。
经过一系列“鬼”故事,“怪”传奇之后,官媒都看不下去了,直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
这个评价,让节目组如芒刺背。
随后他们又推出了一系列“雷声大雨点小”的节目,比如60多岁的老人身体会自燃,结果是孙女点的火,原因是当地将“老人自燃”看成是有福气的象征,孙女想让父母赡养老人。
还有,有人报警称有人走私熊猫,警察到场后发现这只熊猫很古怪,专家表示这是熊猫与后交配后的产物,最后动物的主人出来解释道:“我闲着无聊,给家里的松狮染了色。”
虽然节目中不再提什么鬼怪传说,但依旧是故弄玄虚,在智商层面,观众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对此,主持人张腾岳很是委屈,他觉得寓教于乐的同时,讲清楚了一个科学知识,或者揭开了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这就够了。况且节目组也没有瞎编乱造,很多线索都是热心观众来电提供的。
制作人张国飞接受采访时表示:“哪怕观众全是小学学历,我们也得伺候到,至于节目能做多久,希望能做到人人都相信科学的那一天。”
但随着批评声音越来越多,《走近科学》在2010年又进行了一次改版,换了制作团队,并撤出晚间8点的黄金档,砍掉猎奇故事,改为硬核科普,但收视率也随之大跌。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学》在播完“治理水花生”后,宣布停播。
没想到,以前骂这档节目不入流的网友们,又心生怀念:“虽然它有鬼片一样的开头,狗血一般的结局,但确实好看。”
结语
抛开故弄玄虚不谈,《走近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其实是对科普工作有着突出贡献的。
节目是在1998年开播,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数字是8507万,这些人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
而《走近科学》很大一部分观众,也来自农村。
在了解一定科学常识的观众眼中,《走近科学》里讲得东西可能是个笑话,但在受迷信思想荼毒的人群中,这档节目让他们增长了知识,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数字下降到5400万。
或许是走进科学的人变多了,《走近科学》也就停播了。
——END——
关于“央视 科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信树鹤]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yi360.cn/zsbk/202412-303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信树鹤”!
希望本篇文章《央视 科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央视 科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央视 科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对这个节目批评最多的就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