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佛教基础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教基础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的百度空间里有:
广超法师主讲的佛学基础知识,通俗易懂,您可以看看,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内容包括:业力与轮回、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烦恼、三皈五戒、五蕴、四禅八定、声闻果与佛果、四念处、六波罗蜜等基础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知识求助
问题比较大,自己知道的回答你。
佛法,在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定是先有护法而后才有弘法,所以护持佛法的功德肯定是超过弘法。弘法不容易,护法是更不容易。什么人来护法?在佛法当中,我们见到护持佛法的人都是诸佛如来。四大天王在形相上是天王的身分,护世天王,实际上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的、应化的。如果不是古佛再来,他怎么知道护持佛法?所以弘法多半是菩萨,护法确确实实都是诸佛如来。(如你说的墨家是中国百家争鸣时的墨家,那他们的四将军就跟佛教里面没有联系了。)
韦陀菩萨:
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是韦陀菩萨。佛教的总护法,第一护法,跟我们的关系,尤其是密切。我们知道,在佛法里面总护法是韦陀菩萨,韦陀菩萨他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这是个总护法神。四大天王他是护持我们娑婆世界,尤其是南瞻部洲。俗称“四大金刚”是错误的。应该叫四大天王。他跟我们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一柄琵琶,这是乐器,代表中道。我们知道弦乐器一定要把它调好,如果弦太松它就不响,太紧它就会断掉,一定要调得适中,代表儒家讲的“中庸之道”,用中;不能够不到,也不能够过分,做到恰到好处。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懂得中道。中国古人常讲,要懂得分寸,要把分寸拿捏得很准,不过也不能够不到,这就是最殊胜的方法。佛家讲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讲中庸,都是主张用中,用中才是最好的方法。
南方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剑代表智慧,我们常讲慧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文殊菩萨手上也是拿剑,剑代表智慧,说明智慧比什么都重要。在世出世法里面,唯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佛法求的是什么?就是求智慧。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像如来一样的智慧、能力、相好,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我们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能力、圆满的相好,为什么会失掉?就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把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这些德能障碍住了。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观照世间修大行。天王手上拿着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蛇,龙跟蛇都是代表多变化的,说明这个社会人事变幻莫测,取这个意思,让我们要能够看清楚、看明白。另外一只手上他是拿一个宝珠,这个宝珠是代表不变;换句话说,人事物虽然变幻莫测,佛菩萨掌握到永恒不变的真理,以不变来应万变,人事才能够摆平,才能够真正做到如理如法,帮助这个社会和谐安定,帮助人民觉悟幸福。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有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能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智、明智的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的天王们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错特错了!
骑6个牙大象的是普贤菩萨:
六个牙,代表菩萨修六度。
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不是唐僧。只是显出家相,出家人的形象。因为唐朝时(好像),有个高丽的王子来到中国九华山修地藏法门,后人取它的形象为地藏菩萨形象,如同后人认为大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一样,都是佛菩萨是现在人间的。头上带毗卢帽。地藏王菩萨和唐僧没关系(亦泛称僧帽)。
所有佛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形、身相。他们想度什么众生(如:畜生、人、国王、天人,恶鬼、地狱……)就会将自己随类或变化成相应的身形,目的只为度化欲度的众生。所以你说的送子观音,应属于这一情况。佛菩萨是教人觉悟、度化众生的。是老师,只会教、帮助人们熄灭贪婪、嗔恨、痴(执着),不会帮你增长贪嗔痴。命是自己修,福是自己造的,佛菩萨只会告诉你这些,命里没孩子,要自己去努力修福,改命得子,之前没修、种下有子的因,观世音菩萨没有能力送个孩子你。民间老百姓通常把佛道混一起,佛菩萨和神分不清,以为要什么,到佛菩萨、神面前求,就能求得来了,让人摇头。
申明:个人知见有限,如上所述有错误、不当,请诸同修及时提醒、指正。阿弥陀佛。感恩。
佛为众生说戒、定、慧三无漏学,您所请教的是有关定也就是禅定的问题。
所谓定就是心缘一境,专注一境心不散乱。比如打坐修四念住,修数息观,观呼吸长短及冷暖,心中明明了了;比如打坐念阿弥陀佛,心中只有一句佛号绵绵不断,只此一念而无二念,这都叫心缘一境,心中明明了了,时间久了,就能入到定中。定中一定有所缘境,否则就是昏沉(睡觉),那就不对了。
若想入定需要离贪、嗔、痴、掉举、昏沉五盖,所以持好戒是前提与基础,有许多的基础工作要做,要慢慢来,这事急不得。
再者如果修禅,定中出现种种境界都不可动心,对境不动心,不为所动;即使打坐念佛见到佛菩萨或西方胜境都不为所动,仍要继续念佛,专注于修行所缘之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否则容易出偏差。
多看,多学,多问,慢慢积累。一定要谨慎!
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
关于“佛教基础知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绮梅]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yi360.cn/zsbk/202412-3457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绮梅”!
希望本篇文章《佛教基础知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佛教基础知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教基础知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的百度空间里有: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