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三国演义问题及答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国演义问题及答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 )和(刘备 ).
2.《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成了( 神算)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这个人物是( 吴用),这部作品是《 水浒传》.
3.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 ).这部书中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名字( 单刀赴会).
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熬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 曹操)和(刘备 )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青梅煮酒论英雄).
5.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去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7.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8.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逝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缺能把大火吹向曹营的东风.”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9.试举《三国演义》中两例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分别是:官渡之战:曹操、袁绍.赤壁之战:孙刘联盟VS曹操.
10.桃园结义后,刘,关,张即与黄巾作战,其中黄巾军的首领分别为:( 张梁)(张宝 )
1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云长,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义释曹操 过五关斩六将 千里寻兄)( 斩颜良、诛文丑)(水淹 襄阳 )( 大意失荆州)
12.《三国演义》中(智谋 )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书中记述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舌战群儒 )(三顾茅庐 )
13.《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刘备 )(关羽 )(张飞 )
14.”卧龙凤雏”分别指(诸葛亮 )(庞统 ),与他们有关的一个情节是:( 庞统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 )
15.《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 ),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
16.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赤壁之战 )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曹操 )( 周瑜).
17.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涤,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人物:(诸葛亮 ),性格特点:(神机妙算 )
(2),头戴三叉束发子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凤赤兔马.
人物:(吕布 ),性格特点:(三姓家奴 )
1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宫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赤壁之战:铁锁连舟,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周瑜,字( 公瑾),东吴( 水军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 ,何生亮 .”
求难度较高的三国知识问题及答案
1.刘备死后的谥号是( 昭烈帝 )
2.三分归晋后,刘禅的封号是( 安乐公 ),孙皓的封号是( 归命侯 ),曹奂的封号是( 陈留王 )
3.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以下谁没和诸葛亮舌战 ( 骆统 )
A.陆绩 B.程秉 C.严峻 D.骆统
4.3题中的三个错误答案 字:( 公纪 ) ( 德枢 ) ( 曼才 )
5.周瑜向孙策推荐的"二张"指的是( 张昭 ) ( 张紘 )
6.二张都字( 子布 ) ( 子纲 )
7.二张中第一"张"与孙策是( 君臣 )关系(如:叔侄)
8.下边哪两个人是被吓死的( 夏侯仁 ) ( 夏侯杰 )
A.夏侯敦 B.夏侯兰 C.夏侯仁 D.夏侯杰
9.阻止诸葛亮二出祁山的人是( 李严 )
10.魏灭蜀的主帅是( 邓艾 )副帅是( 钟会 )
11.历史上,张飞字( 翼德 )
12.相传,关羽的亲儿子都叫( 关平,关兴)
三国知识问答
1(诸葛亮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2(刘备 )借(荆 )州———有借无还
3( 徐庶)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4( 周瑜)谋(荆 )州————赔人夫人又折兵
5(孙权 )杀关公————嫁祸与人
6( 赵子龙)带兵———— 一生不打败仗
7( 司马懿)破八阵图————不懂装懂
8(关公)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9(马谡 )用兵——————言过其实
10(将干 )盗书——————只顾喜欢,忘了中计
1.历史上是谁斩杀董卓手下大将“华雄”?
答案 孙坚
2. 在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前,就已经有人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思想,这个人是谁?
答案 鲁肃
3. 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在孙坚死后就开始跟着哥哥-孙策四处征战,你知道孙权那时候几岁吗?
答案 10岁(182年出生的,192年孙坚死的,请问孙权当时多大。为什么楼上的都说12岁呢)
4. 张秀虽然曾杀死曹操的长子,但投降曹操后仍然很受重用,你知道他最后被谁所杀吗?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哦
5. “赤壁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你知道在赤壁之战中刘备总共有多少士兵吗?
答案 2万 好像还不到 后来是调来了一点江夏兵
你在“百度知道”打上“三国知识问题”有很多自己选选看
1.斩颜良乃是乘其不备,故不能分析二人的真正实力.
至于文丑,请看下文:
[忽闻人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操自领兵迎之。三军皆起,军马在前,粮草在后。操传令,教粮草车仗尽行前去,后军作前部先锋,护守粮草,以前部先锋却居于后。吕虔曰:“粮草在前,而兵在后,何意也?”操曰:“粮草在后,多被剽掠,吾故令在前也。”虔曰:“倘遇敌军,守粮者又不敢战,必误大事。”操曰:“吾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虔疑,不敢再言。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发喊,急差人看时,人报:“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军皆弃粮草,俱被赶散。后军又远,将如之何?”众人商议,要退守白马。操教退军河北,又断其路。军皆散乱。操以鞭指南阜可避,(阜,土山也。)人马急奔土阜。操令人马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掩至,众将曰:“贼至奈何?可急收马匹,退回白马。”一人急止之曰:“此正可与贼交战之处,何退之耶?”操视之,乃荀攸也。操急以目视攸而笑。攸知其意,而不复言。
文丑军既得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离乱。原来过此,只顾取物,无心厮杀。曹操人马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拨回马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乃河北名将,谁可擒之?”二将飞马而出去。操视之,乃张辽、徐晃也。二将追赶文丑至近,大叫:“贼将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来,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中辽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怒再赶,坐下马又被文丑射中面颊。战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策马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二将战三十余合,张辽去远,徐晃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拨回马走。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军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出马而来,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大喝一声:“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二合,文丑心怯,拨回马绕河而走。关公马是千里龙驹,早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face]
正常单挑形势下,此战排除兵力和地形因素,双方起码在交锋心态上应该都有“求战”欲望。比如张飞战吕布,再比如张颌战马超,尽管这两战的双方在战意和决心上有很大的差别,但起码交战双方的心态是“求战”的。
而关羽和文丑延津之战,从一开始,文丑就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局面,首先文丑大军的背后是黄河,乃是绝地。虽说战场上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于后生的说法。在汉中战役中,蜀军背水为营,曹操在徐晃取得场面上的胜利后,却鸣金收兵,并严禁不准取一蜀军所弃物械,但仍被三面夹攻,大败而走。文丑不是曹操,袁军更不是曹军。所以落的个“文丑军既得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离乱。原来过此,只顾取物,无心厮杀。曹操人马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的士兵首先无心厮杀,当文丑身为主将,尚能一战的时候,他的军士已经混乱不堪,自相践踏,何其狼狈。
人说好汉难敌众手,恶虎也怕群狼,于是文丑“文丑止遏不住,拨回马走。”这时候的文丑,已经不想缠斗,只想带领将士快速离开。可以说,文丑从这时起,已经处在一个“逃跑”的心态中。曹操何其老练,见计谋得逞,马上发话,“谁可擒之”正反映了敌我双方的形态。
张辽新降,立功心切;徐晃惨败给颜良,急于挽回颜面。况两人除了许胖子之外为曹军翘楚,两人捉网中之鱼,势在必得。然文丑虽不颜良但艺俊,为何不正面交锋却施放明箭?盖因无心恋战想撤离现场。不料张辽对弓箭深为感冒,直接两箭,一中人盔,一中马面。文丑于败军之势想斩敌军大将之头,纵然不能挽回颓势起码可以一振军威,徐晃奋勇战住。
与徐晃的30会合反映出文丑真实战力与颜良的差距,徐晃走,文丑追,表示他觉得有斩杀徐晃的信心。这时候,“忽见”关羽带领十数人杀出,而文丑赶得急,单身一人,顿时有所醒悟,自觉陷入曹军埋伏,便不想再战。与关羽战2回合,巅峰状态下的关羽自非徐晃、文远之流可比,文丑顿感压力,再联想到颜良一个照面便死于此人刀下,于是心态迅速向既定的逃跑方针发展。拨回马“绕河而走”,与“沿河追赶”有异,何也?其因有三,一盼有兵接应,二防再次伏兵出现,三拟闪开角度,弓箭再出。不料坐骑不争气,碰上了天下第一速度的赤兔,被脑后一刀,死于非命。那关羽所杀河北两将,一为正面偷袭,二为脑后作业。且皆拜赤兔之赐,忆吕温侯当年,可曾有此行径?关公殊为不彩。
文丑和关羽延津之战,文丑从开始到最后被杀,皆无正常单挑形势下的公平状态和心态,故绝非正常单挑,属于无效案例,不应做为评判关羽和文丑武力指数的依据。
2.这里着重分析一下蜀国的关况:
人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是三国后期,蜀国因没有什么好的将领,而导致只能用能力不强的廖化担当先锋的尴尬局面。而人们普遍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刘禅的昏晕无能,另一个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关系。
而我认为蜀国无大将的原因在早期就已经潜伏着了。我认为蜀中无大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们回头看三国早期的刘备是如何招收人才的。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刘备的人才主要靠两方面,一是武将自己的投靠,像赵云、周仓、徐庶;另一个则是吸收其他势力的人才,在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谦的人才,如糜竺、糜芳和廖化等。而刘备自己去招收的人才却非常少,可以说一个也没有。
中期(诸葛亮来了之后到刘备得益州之前)刘备主要在荆州打拼,在这段期间,刘备基本上得到了在荆州的所有才人名士,但这些人都不是刘备自己去找来的,有些是投靠过来,有些是诸葛亮等人找来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人的名声在当地很高,或这些人的父辈或他本人曾经当过官。
晚期(得益州以后)刘备的招收进的人才由盛到衰,在得到刘璋的绝大多数将领才士之后,刘备的招收的人才就进入了一个相当平淡的时期,一直到蜀汉灭亡,也没有什么招收到好的将领。所以说刘备他并不会去主动去平民百姓中寻找人才,这就使得蜀国在末期根本得不到将领。刘备是这样,何况他的儿子刘禅呢?
二、蜀国用人制度的弊端。大家看姜维时期的蜀魏战争,从蜀国阵营中冒出来的主要是以前刘备时期的一些主要将领的子嗣,如傅彤的儿子傅佥,关兴的儿子关统等等,根本没有出现平民百姓出生的将领。造成这个原因的直接原因便是诸葛亮、姜维的刚愎自用。
其实蜀国中也不凡好的将领,大家在玩三国游戏中就有感悟。李严,在三国十中就是妖人一个,除魅力外各项均能力超80,诸葛亮也曾赞他是蜀国的陆逊,就因为北伐时兵粮没有及时送到就被诸葛亮贬为庶民。魏延,猛将一个,诸葛亮硬是说他有反骨,要造反,你诸葛亮死了还使出让马岱背后偷袭这么卑鄙的手段。罗宪,忠勇有谋,性情温和,可以说是蜀国末期难得的大将,可姜维就是不用他,却让他去守永安城。从这可以看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你后台够硬,名声够响的人才可以当官,而那些有本事却没后台的人根本得不到升迁。
而反观魏国呢,魏国早期的许诸、典韦是曹操不经意间发现的,之后的郝昭是从一个小兵一步一步当上将军的,杜预则是一个小官吏的儿子,而这些人都是魏国不可缺少的人物。在这方面魏国就更加懂得在平民百姓、小卒小吏中寻找优秀人才,他能知人善任,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如果蜀国能在基层或平民百姓中去寻找人才,就不会有灭国的结局,最启码魏国要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灭掉蜀国。
至于三国后期的将领也有很多,像姜维,邓艾,钟会,王双,曹真,马岱,陆逊等等,演义里主要是写曹操,关羽和诸葛亮,后期只剩诸葛亮一人,故着重写他.历史上还是有许多能人的.
3.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可当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什么路怎么走的选择时又是短暂的,人们难得碰上几次这种人生抉择,然而每一次瞬时间做出的选择对人生又往往是决定性的。选择是很难的:一是前途如何难以断定,杨朱悲歧路,阮籍哭途穷,均是慨叹人生前途选择的迷惘。二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利害权衡价值取向等等制约着左右着人们的决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条歇后语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之不进言不卖力气还略微带点儿不满,身虽然在这儿而心实在圈儿外,实际这句话反映了人们所处尴尬时采取沉默态度的复杂逻辑关系,徐庶是痛苦的,而这痛苦又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己决定走的这么条走不通的路,有苦说不出,怨不得别人。这一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谋士徐庶多年飘零困顿,刘备来到荆州后广招人才礼贤下士明君之誉甚著,徐庶前去投奔不仅被收留,还委以重任甚为器重倚为心腹。后曹操进军荆州,掠去徐庶老母,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去了曹营。
小说的这段描写很出色一波三折,富有人情味,最高明的是把人情与政治结合起来写,通过徐庶的来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罗天下英才而不择手段,表现了刘备思贤若渴爱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选择,决不勉强。刘备送徐庶的走的那一路上的恋恋不舍,把刘备爱惜人才写得情真意切写到了极致,使人掩卷不禁为之长叹。
小说的徐庶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为渲染诸葛亮出场的铺垫之重要序幕人物。是他引出一个二千年来为中国人所敬仰勤勤恳恳谨慎爱民的丞相形象。历史上的徐庶常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一起交往,所谓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都是当时的才俊,能与高士英才相处他也不会是凡庸之辈吧。可惜一个青史留下光辉的一页,而他除了在荆州有过短暂的闪光,一直默默无闻,道路选择的教训是如此的深刻,后人还能忽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吗?徐庶史册无传,只在诸葛亮传附带提了几句,共一百三十三个字。“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曹操进军荆州,刘备南逃“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是史籍中的经典之作,陈寿作史极为精炼传神,惜墨如金,然而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庶有过人的才干,得到了刘备的肯定,“器之”不是一般作为行事很优秀的评价而是倚为心腹的推崇,在不长的时间得到这样器重的待遇,说明他腹有良谋,又善于沟通运作,是个高级人才;向刘备举荐天才诸葛亮,是徐庶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方面的杰作。刘备虽然爱才,但能让身经百战走南闯北的统帅对一个二十七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给予充分重视,毕竟不容易。徐庶肯定调用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传没留下这方面的材料,只露出一点儿痕迹,“卧龙也”三个字的极高评价,确实让刘备做好了心理准备,为刘备重用孔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先入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对立面给你在尊长上级垫的坏话,使之产生厌恶,你后来所作所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只得六七分,而坏事三四分一般会被看成七八分。相反,也有朋友为你说的好话,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要靠自己真实的本领,可要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是机遇,那你会从此腾达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显英雄建功立业之本色,何等惬意!人生能有几次决定命运的机遇呢?使孔明得遇刘备赏识,这是徐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徐庶策划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请五十几岁的诸侯降尊纾贵前往深山请年轻人,不是徐庶做不出这样大胆的建议:他提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不能“屈致”随便让人把他叫来,而要“枉驾顾之”,亲自出马去请。不是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也决做不出如此礼贤下士的创举,而诸葛亮如没有超人的才能,也不会留下“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但是这一切决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基于徐庶与诸葛亮多少年来的交往对朋友的深切了解,又对刘备爱才识才并善于使用人才的体验,没有徐庶的推荐,恐怕历史将会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势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当世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人生之帆,即将起航,他也将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笔,就在此时却过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走进寂寞无所用武之门。因老母被曹操所获,他拘泥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辞别刘备投进曹营。汉代强调孝道,虽有孔融一类人说什么子之于母不过物寄瓶中,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反封建礼教的思潮,大多数人还是严格遵守着孝字当先的封建伦理,徐庶也不例外。他是痛苦的,遇到刘备这样对他言听计从的明君很不易,共图王霸之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离开刘备,还能不能再遇到一个明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可是曹操挟持老母,就是威胁着让他投诚,他不去老母就有一定危险。这完全是一个两难选择。徐庶方寸已乱,情况紧急不容他从长计议慢慢斟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投曹。人的命运紧要处往往就是一两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迈出一步,其结果却有霄壤之别。徐庶的失误在于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为国家社会还是为家庭,他选择了家庭。小说里批判了他的选择,借用徐母的口指责他不能选择为国为民,不辩真假,白白在社会上飘荡了那么多年,也许徐母没那么说,可后来的社会道德规范却是要求:忠孝不能两全,忠于国事第一,罗贯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终的评判。
徐庶在此之前还有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问题,那时他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之,路。《魏略》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疎巾单衣,折节学问。”徐庶本是贫寒人家,汉代讲门第世族大姓,否则没地位。《三国演义》作者把“单家子”解释为姓单家的子弟,由此编出一个单福的名字。作者罗贯中还有批改者毛宗冈都是大文人,本不该犯这样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错误,以致错误了几百年。(《魏略》还载过“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这就是一个相同的例子)徐庶年轻时也很浪荡,任侠击剑相当于今天的讲哥儿们义气,动不动就抡拳头的主儿,相当于北京的三青子,天津的小玩儿闹。为小兄弟报仇一时冲动杀了人,他简单的化了下装,披头散发,脸抹白灰就逃亡出走。这个样子谁一看都会断定就有问题,于是很快就被官府抓住,审问时他闭口无言硬撑着,后来在示众指认时被同伙劫走。闯了大祸平时所作所为又被认定是做贼的行径很为人所不耻,遭此大变故他这时倒醒悟了,于是痛改前非,从头开始,刻苦求学,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这次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徐庶到曹操那,小说与历史都说是因为徐母在彼所致,其实也不能排除在荆州战乱中,面对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刘表集团多数人已投向曹操,刘备集团虽然坚持抗曹可实力太弱难以决胜,前途难以预测,而投曹则比较保险,当时曹操为拢络人心对荆州士人大加封赏,狡猾的曹操说出言不由衷的话: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一句话立即使荆州士人为之叹服。《魏略》说:“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徐庶)与韬(石广元)俱来北。”没说因为什么去的北方,好像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选择,几个好友,走向不同的道路,徐庶与石广元一起去了曹操那里,孔明单独跟了刘备。可以肯定没什么人会看好刘备,然而困境中的支持,会使人加倍的重视,成功时即为开国功臣;势力强大时的锦上添花,价值会大大降低,充其量只能做个摆设。当孔明已是蜀汉的丞相,第一重臣,徐庶在魏国只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仅三流位置。连诸葛亮都看不过去了“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做的官和他的才能是不相称的,另外也透露出一点儿信息,他们是自愿去的,是想在那里发展自己的事业。
4.在这举例分析一下诸葛亮与赵云为何不投曹操
引用一位朋友的原话“赵云投奔曹操仕途也许会更好!曹操比其他君主更爱惜人才,在长坂坡叫军士不要放箭就是个例子(有活捉赵云之意)不然赵云基本上很难突出重围。赵云到魏军集团或许有更多的统兵机会(以他的能力)曹操用人是不分出身的(如典韦只不过是夏侯敦手下的一名校尉而已,张辽也不过是吕布手下的一名降将,但他们都能受到曹操的重用)统兵能力也是在实战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谁天生就会统兵打仗或看看兵书就能打仗吗?都是在实践中学到的。总而言之还是刘备给赵云的机会少了点!”
可是曹操帐下人才济济`更有大批贤臣良将辅佐。
这也正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没选择曹操的原因(以他卧龙的名气,我想曹操不会不收的吧)
小猪投刘备之后成其军师,统揽军权。如果他投了曹操,地位想也不比荀彧荀攸贾诩程昱。
赵云如要投曹,曹操帐下光沾亲带故,且颇具将才的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撴夏侯渊 ,近卫前有恶来典韦,后有虎痴许褚。再加张辽 徐晃 张郃 庞德等人(庞德都算是后来的了,和司马家族曹彰等)
就连于禁 乐进 李典 等一干人,虽然才能不及赵云 但资历也比他老,从曹操起兵时就跟随曹操`我想赵云去投奔曹操,领兵的机会可能会有`毕竟曹操兵多地广,但是赵云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和在刘备手下地位我想不可能是划等号的。至少曹操的五虎将绝对不会有他。
5.刘备在曹操手下过,说明刘备能屈服于人.至于其他人,你说能吗?
6.有些人不愿意从政!
关于“三国演义问题及答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浮统勋]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aoyi360.cn/zsbk/202412-356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浮统勋”!
希望本篇文章《三国演义问题及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三国演义问题及答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国演义问题及答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三国演义...